广西日报:http://gxrb.gxrb.com.cn/html/2019-10/16/content_1636226.htm?from=groupmessage
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又名桂林市地质博物馆),是广西目前唯一集专业教育功能和科普教育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地质博物馆。2016年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中外游客和大中小学生10万余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被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誉为“华南地区功能最为完善的地质博物馆”。“从建馆之初,我们就把博物馆定位为融科普教育、专业教育、爱国教育为一体的展示平台,积极挖掘博物馆的育人功能,在扩大育人覆盖面和增强育人吸引力上下工夫,目前已经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应”,该校校长、地质博物馆馆长解庆林介绍说。
传承学科历史 讲述感人故事
该馆依托学校基础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广西一流学科,在原地质陈列室的基础上扩建而成。一件件展品系统展示了地球科学的学科发展历史,凸显着学校的办学育人底蕴,是学校60余年发展历史的浓缩体现,是“艰苦创业、敬业奉献、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桂工精神的真实写照。据了解,该馆的部分标本和化石来自广大校友、离退休教师、友好合作企业无偿捐赠以及教职工野外专业实习采集而来。这些看似外表冰冷的藏品背后,蕴含着师生奋斗之情、校友捐赠大义。60多年来,无数桂工学子用心血和汗水不断累积着馆藏,一个个“校友捐赠”的藏品,不仅成为万千桂工学子与母校维系情感的特殊纽带,更成为他们表达对母校殷殷深情的情感寄托方式。“我们的很多标本是教师在野外一锤一锤敲下来后背回来的,一些珍贵的陨石标本是冒着生命危险采集回来的,有些标本还是校友在国外克服各种困难购买然后捐赠给学校的,一件件标本背后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爱国教育的鲜活的生动素材”。该校教授、南极科考专家缪秉魁教授动情地说。
挖掘整合资源 凸显德育功能
该馆在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与课程等教育教学环节的紧密结合,实现学科育人和课程育人的水乳交融,积极将馆藏资源转化为课程思政资源,并且向多元的互动模式发展,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为一体。积极发掘文化内涵,融入大学日常教育,在学科专业教育中引领学生感知地球科学奥秘,成为相关专业新生学科前沿课的立体课堂。参观地质博物馆馆已成为该校相关专业新生入学必修课和离校最后一课。打破专业界限,融入通识教育,学校依托博物展馆开设的《地球科学概论》等课程已成为课程思政的宝贵资源,已成为大学生“一票难求”的通识课程。作为认识地球的先导性课程,它既讲述地球的组成与演化,普及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又几乎辐射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并且同世界各民族的起源、历史、文化,乃至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激发了大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学生在实地鉴赏参观和3D互动模拟参与中,增强了“人与资源和谐共生”的生态环保理念,激发了大家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发挥引领作用 创新育人方式
该馆的日常